TEL:0898-88550216、13398977918   会员登录  |   注册

 

法国陵园巡礼

作者:转载    发布于:2012-11-06 10:10:04   

 

在法国巴黎的人文景观不胜其多,其中便包括了陵园墓室,海葬上至国王、伟人、艺术家,下至平民百姓,寻觅不同亡灵的安息之所,也能看到历史和文化的一个侧面。

 

在巴黎北部的卫星城圣丹尼(Saint-Denis),有一座建于十二世纪的教堂,它是巴黎最古老的歌德式教堂。木制的大门已经古旧剥落,地点也较偏僻,但却有一种肃穆之感。这里是法国自七世纪以来,历代国王、王后及王族家人的墓室。尸体就葬在教堂大厅的地下,地上是石雕的死者卧像,卧像旁注明死者的身份。有的是国王、王后并卧,海葬也有的是王子与王妃并卧,还有小王子小公主的卧刻石像。放眼望去,大厅里躺着几十具石人,不禁令人想到现代医院里的太平间。地下埋葬的79具尸体在革命时期已被窃走,现在只留下了这些卧雕石像。

 

教堂四壁的雕刻不是特别的华丽,与一般大教堂相仿。参观王室墓室,自然就会联想到中国的帝王陵墓,想到秦始皇陵的气势,尤其想到从陵墓中发掘出来的陪葬品和文物。看来法国的国王生前极尽享乐之能事,海葬死后却崇尚俭朴,也是东西的文化差异。西方是政教合一的国家,国王即位举行宗教仪式,由大主教主持,戴王冠,表明国王是上帝之子,委派到人间行使职权。死后入土为安,帝王是一国之尊,死后要有相应的排场,并且相信还有一个九泉之下,或许灵魂有知,所以陪葬很多生前享乐的物品。帝王陵墓大小能反映国家当时的面貌。比如秦始皇灭六国,国力强盛,就用兵马俑和骏马陪葬。汉代汉武帝之后的一个皇帝在世时,正是重农尚简的一段时期,所以陪葬了一群羊;五代十国的前蜀的王建墓,海葬四壁雕刻的是一组音乐乐人,这正是他当时歌舞升平的写照。两相比较就显示出了文化的异同。据说拿破仑很喜欢此地,常来凭吊。在教堂后殿罗马式安纳尸体的地方,则是法国波旁家庭的家墓。那次去参观时,一位容貌秀丽的解说员如数家珍,一口气讲了大约两个小时,解说中贯注了很大的热情,感觉到她对自己的工作非常尽责。

 

法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阵亡了很多将士,法国人处处建碑,勒名纪念。巴黎最著名的纪念碑当数凯旋门,凯旋门本是为纪念拿破仑的凯旋而计划修建的,后来法国把在第一次大战中阵亡的无名战士的遗骸葬在凯旋门下。海葬凯旋门的四面墙上镌刻着对法国最有功劳的558名将士的姓名,凯旋门地下正中处有一盏长明灯,是人们献花致意的地方。每逢节假日,就演奏军乐,举行点火仪式。目睹这种场面时,每每有些感慨。这种纪念方式对死者是一种慰藉,对生者也是激励,无疑是一种最好的爱国教育方式。凡是国庆节,一次大战停战日,新总统就职典礼这样的重大节日,其中一个重要的节目,就是总统乘敞棚车去凯旋门,在军乐的演奏中,亲手点燃长明灯,为葬在此地和勒名纪念的将士献上花圈。拿破仑的遗骸葬在“伤残战士之家”(INVALIDES)中的拿破仑礼拜堂内,用金箔装饰的罗马教堂圆顶,在阳光下金光闪耀。地下安放着拿破仑的灵柩,赭色大理石的棺,四周是他的四位著名的将军的石棺。第二次大战中为法国捐躯的将军们的遗骸,则安葬在前面“战士教堂”的地下。海葬法国各地的大小城镇,也都给为祖国牺牲的儿女建立了纪念碑。每逢纪念日,该镇就有人组织居民吹奏国歌,到碑前献花,默哀致敬。虽然人已经逝世,但其精神永远活在人们中间。

 

在巴黎右岸的拉丁区,有一座希腊神庙风格的建筑,这就是著名的伟人祠    (PANTHEON)。殿堂宏敞而深邃,圆顶雕刻的鲜花图案富丽华美,这儿是法国人安葬和悼念伟人的殿堂。卢梭就长眠于此,大殿内的广场上竖立着他的雕像。中国人所熟悉的法国19世纪的大作家雨果和左拉,同卧一室,石棺上覆盖着国旗。法国社会党第一任总书记也在此安眠。海葬据友人介绍,法国故去的总统密特朗1981年竞选成功,这是法国左派的大胜利。就职之前,密特朗曾手擎一支红玫瑰,这是法国社会党的标志,在伟人祠广场夹道人群的欢呼声中,走进大殿向那位社会党鼻祖献花。1995年密特朗卸任前,主持了著名波兰后裔物理学家居里夫人灵柩移往伟人祠的仪式,进入伟人祠是一种莫大的荣誉。居里夫人是第一位妇女,而且是外国人进入伟人祠,当然是因为她卓越的贡献,赢得了法国人的普遍热爱,友人说,戴高乐生前要求死后葬在他的家乡。说来也巧,就在我参观伟人祠不久,希拉克总统上任,举行就职仪式的那个清晨,他专门乘飞机去戴高乐墓地献花,因为他是坚定的戴高乐派。海葬从电视里看到即将上任的新总统希拉克垂首站在戴高乐的墓碑前,默哀15分钟。墓碑就在一处乡村小教堂的旁边,极其普遍,原来伟人也极平常。

 

巴黎著名的拉雪尔神父公墓位于巴黎东部,这是巴黎最大的一处墓园。16世纪时这里是教堂用地,19世纪由巴黎政府买下来作了公墓。总面积有47公顷,地形高低起伏。那是一个冬日的上午,天色阴沉,我的一位法国老师陪同我观看,墓园里有大大小小的墓亭,属于家庭墓地,也有很多墓碑。园内古树参差,没有阳光的天气,寒烟枯木,海葬但竟是一处风光绝佳之地。据介绍,墓园里葬有法国几位著名的作家,有巴尔扎克,还有诗人缪塞,女作家高来特(COLETTE),小说家都德。最想看的是巴尔扎克的雕像。这是雕像塑家罗丹为他制做的雕像。比真人还高,健壮的巴尔扎克身披睡衣,昂首远视,足足把那个描写评说“人间喜剧”的作家的气概揭示了出来,我拍下一帧珍贵的照片。一路逶迤而去,在墓园东北方的院墙边,找到巴黎公社战士的墓碑,147名公社战士当年被集体枪杀于此。墓地简朴,在前面的一块空地上,似乎还可以看到暗红的斑斑血迹。旁边竟看见一幅白底红字的横幅,上面用中文写着“公社战士永垂不朽”!想来是哪位大陆游客的心意。中国大陆人来巴黎观光旅游,海葬也大多喜欢去找拉雪尔神父公墓参观,大概就是知道有巴黎公社战士的墓地的缘故,如若知道巴尔扎克在这儿,最好也看看。上午参观了拉雪尔神父公墓,下午即去看了蒙巴拉斯墓园,在巴黎这儿也算得上是名园。这是一个平坦开阔的地段,分大小两个墓园。此地也葬有一代艺术名人,我来此地的目的是寻觅小说家莫泊桑的墓地,他也是中国人熟悉的作家。寻寻觅觅,最后终于在小墓园的一端找到了他的墓碑。只有一块平实的碑,上面刻有莫泊桑的出卒年月,仅此而已,没有任何其它纪念意义的东西,似乎也没有人来凭吊他,看来是身后寂寞了。想到雨果、左拉是躺在伟人祠,莫泊桑好似被遗忘了一般,所以要懂得多一点法国大革命以后几十年间的动荡,才能明白其中原委。葬于这个墓园的还有几个诗人,雕塑家、作曲家、诗人都是中国人不太熟悉的,除非是研究法国文学或者艺术史的专门家。海葬中国人熟悉的另一位作家,法国19世纪著名小说《红与黑》的作者斯汤达,则葬在巴黎蒙马特高地下的蒙马特墓园,也是一处已经有两个多世纪的古老墓地。

 

每年的111,在西方是万圣节(La Toussaint),这是一个宗教节日,是法国人凭吊死去的亲友的日子,全国放假一天,人们会购一束菊花去墓地献花扫墓。墓园属于土葬,一般会作为家庭墓地,这是都市人的安葬方式。今日巴黎人仍然可以自由选择,或者葬入墓园,或者火化。但葬入墓园的费用不菲,大多数人也都采用火化,在拉雪尔神父公墓里,就有一家颇大的火化场。

 

    这是巴黎所见都市人的亡灵安息之所。在外地小镇,乡村,也是采用陵园的方式,这与中国的传统方式不一样。中国人乡村是每个家庭或家庭自选墓地,没有墓园那种集中安葬的方式。海葬城市里也没有,传统上城市人死后大都会在老家乡下安葬,或者在城镇周围买块地做家庭墓地。中国人还讲究墓地的位置,看风水,说祖坟埋得好,子孙就发达,很重视找个风水好的地方。法国人的安葬方式,从国王全家躺在教堂里,到民众的墓园安葬,也就是找个栖息之处,大概与风水这类全无关系。因为大家都是上帝的儿女,要集体进天堂,所以不必单个家庭安葬。中国人没有宗教的归依,有也是佛教的因果报应,灵魂转世。海葬所以生前要有善的信仰,死后也护佑子孙。个人行为不一样,所以各找安息之地。既然如此,西方人对家庭的依赖少些,亲情淡泊些;中国人观念上家庭依赖多些,亲情浓些,人们大都知道东西方人的这种不同。不知是否出于此种原因,西方人有一个共同的上帝。中国人没有,是靠教化的力量,靠文化来凝聚民族。



上一篇:墓地、骨灰盒不能天价...
下一篇:简论殡葬行政执法...
 

版权所有 © 三亚天边骨灰撒海服务中心  琼ICP备12002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