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L:0898-88550216、13398977918   会员登录  |   注册

 

佛教的生死观

作者:转载    发布于:2012-11-03 10:17:43   

 

第一,佛教生死本体论。

 

    宇宙人生的真相是什么?宇宙人生的现象是如何生起的、如何变化的?宇宙人生的终极原因是什么?它的本体和现象是怎样的关系等问题,是佛教缘起论所要阐述和讨论的。缘起论是佛教的理论基石。佛教的基本精神都奠定在缘起论的基础上,佛教其他各种理论都是缘起论的展开。佛教各宗各派的思想分化,理论分歧,都是出自对缘起论的看法的不同。大乘佛学在原始佛学缘起论的基础上,大大发展和充实了缘起理论,建立了形而上的本体论,形成了一个庞大完整的缘起论思想体系,这一体系的核心思想即一切事物都是由因缘和合而生成的,都不是单一的独立的存在,而是和其他事物相依相待的。三亚天边海葬网

 

    佛教缘起论认为色心不二,肉体与精神一体,二者不可以分割,没有前后、本末之分,浑然一体,共同构成宇宙的实相,生命的本质。人的生命是种种物质和精神要素的聚合体,它没有一个独立的实体(我),世间万事万物包括人的生命在内都是种种因缘和合而生起,没有单独的“实体”,皆随因缘聚散生灭,没有自在的“常往”,皆受因缘条件变化的制约,没有自我任意的“主宰”,故说无我,亦无灵魂不死。作为人类的个体,佛教认为他又是不真实的存在,即是“无的”,这个无又称之为“无我”、“非我”。而人的肉体存在是五蕴集合而成,从偏重于构成生命的精神要素来分析“五蕴说”,三亚天边海葬网即把人的生命分成色、受、想、行、识五大类,色是物质要素,受、想、行、识是精神,它们不能单独生起,必须相互依赖,互相结合才有生命的存在及其运动。从偏重于物质要素来分析,有“六大说”,即人们一期生命乃是由地、水、火、风、空、识六大元素所组成,依借前五大构成物质属性的身体:地为骨肉,有坚性;水为血液,有湿性;火为热气,有暖性;风为呼吸,有动性;空为空隙,有无碍性。依借识大有种种精神活动。色心不二,五大之外无识大,识大之外无五大。互具互融,六大无碍,甚至一大之中互具其他五大。人体精神属性的存在必须依赖于人体物质属性的存在而存在,反之,人体如果没有精神属性,就不能成其为生命。生命由色心和合而成,二者互相依存,互为因果,互为条件,并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生命因之随时而改变自己存在的形态,表现为生生死死,而生命由色心和合而成的内容则是不能改变的。从整个宇宙的主场看,生命之能是永恒的,它使具体的生命从一种形态转换为另一种形态,由此构成生生死死的生命之流,并且反复循环,生而死,死而生,永远流转,以至无穷。故死亡在整个宇宙生命中并不具有最终的性质,它只是相对于生存显现才具有终极意义。

 

    由佛教的这种生死本体论衍生出佛教对生死的态度就是“无我”和“无常”。如果人类破除了我执,认识了清净无染、安宁自在、超脱生死、真实永恒的真我(真实的自我、自我的本来面目),整个生命过程便充满生机,充满信心,不再动摇,不再犹豫。正如池田大作说:“它是自发的和能动的,是不断生成和流动的;这就是生命的实相。具体到我们的人生来说,应该坚决抛弃观念上的僵化和独断。正因为现象是‘无常”的,人的主体性和自由生命的发扬才是可能的。”

 

第二,佛教生死轮回论。

 

    轮回学说是佛教的基本教义之一,它是佛教对事物本质、事物变化等的看法,以及佛教的伦理道德、人生解脱等的观念紧密相关。轮回学说起源于佛教之前的印度古老宗教,最初解决的仅仅是人死后去向的问题。佛教创立者吸收了轮回学说的基本理念,把它改造成了佛教的基本教义。佛教轮回论认为众生由于恩爱执著、迷惑造业的影响,三亚海葬网而在三界六道之中流转生死,受诸苦恼不能解脱。犹如车轮旋转,循环不已,故名轮回。所以,解脱轮回之苦,也就成为人生的一件重要大事,更是救护众生的指导方针了。

 

    对于轮回的现象,在各种经典中有详细的描述,如《法句经》、《法华经·方便品》、《观佛三昧经》卷六说:“三界众生,轮回六趣,如旋火轮。”《身观经》等。 从这些经文中,我们可以看出,佛教所说的轮回的主体是“神识”,轮回的动力是“诸欲因缘”,轮回的处所是“三界六道”,轮回的形式是“舍身受身”,轮回的原因是“罪障深重”,轮回的结果是“受诸苦毒”。如此段段分离的生死状况,也就是前文所说的分段生死。在神识受业力所驱动的情况下,生命长河中的不稳定情景也就显得那么必然,那么实际。

 

    从轮回的环境来说,就是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从轮回的现象来说,就是六道: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这是三类六种有情的生命现象,各道众生在时空维度上,都有很大的差异,在吉凶祸福、智慧贤愚上,也是各不相同。佛教的轮回学说认为人世间的凡人都在三界六道中重复着生与死的循环,但是,如果一个下等贱民这辈子能够积大善行大德,那么下辈子他就可以成为富贵之人,或者进入西方极乐世界;反之,如果一个富贵之人这辈子不干一件好事,那么下辈子就会成为贱民,更严重的还会下到十八层地狱。在人生的终点,人们同样非常痛苦、难以面对。三亚海葬因为一个有着鲜活思想的人无论如何也难以接受这一结果,那就是死亡是人生的最终归宿。动物对于死亡的恐惧只能是消极抵抗,而具备了高级思维的人对死亡的恐惧却应该是积极的。是的,每个人都无法战胜生理意义上的死,佛教轮回学说给予人们面对死亡的勇气,死亡并不可怕,也没什么关系,因为肉体上的消亡,不过是另一个循环的起点。因为,今生的行为和来世的幸福环环相扣,死亡只是生命的一个节点。

 

第三,佛教生死涅槃论。

 

    佛教认为,涅槃实质上是众生息灭烦恼后(无我)所证得的精神境界,它和佛、佛性、实际、真如、法界、法性、空、道、法身、实相、自性、圆成实性、如来藏等是异名而一体的。从哲学的角度申论之,这一体可以三个角度而言。一从修行实践论来说,它是精神解脱的最高境界,是生命摆脱了一切物质性和精神性的束缚而获的大自由、大喜乐,故名为涅槃、佛。二从本体论而论,它是诸法的本体、实相、理体、法性。诸法实相就是真实存在本身,就是本真存在的无遮蔽状态。一方面它是真空,“自性常清净”,“本来无一物”,故为绝对的空;另一方面其性又“具足”一切功德,自性含万法,“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故为绝对的有。故名为真空妙有、真如、实相、法界、圆成实性。众生去除无明遮蔽后,即可证悟到这一宇宙人生的实相存在,生命由此自然处于真实、无蔽和展开的状态,达到光明的境地,自然处于悲智双修的运作状态,自觉觉他,上求下化。

 

    大乘佛学认为佛教说涅槃解脱,三亚海葬不并是教人逃避现实,消极厌世,而是在生死中证得涅槃。《大集经》卷云:“常行生死即涅槃,于诸欲中实无染。”故涅槃的常乐我净之有,并不离生死的无常、苦、空、无我之空,反之亦然,在生死的无常、苦、空、无我之真空中获得涅槃常乐我净之妙有。如此见空与不空,见无常与常,见苦与乐,见无我与我,方是真正的行中道,真正的智慧,此即“中道第一义空”,即真空妙有。这即是真正的涅槃解脱,这即是生死轮回与涅槃解脱相即不二。在终极的涅槃解脱境界中,清净与染污不二,自性与无自性不二,生死与涅槃不二,烦恼与菩提不二,此不二法门,简略为一句话就是“生死即涅槃”,它实际上是一体之两面。这其中之“即”字非“等于”义,而是内含“不离”和“转依”二义。从不离义说,涅槃是不离生死的涅槃,菩提是不离烦恼的菩提,清净是不离染污的清净,自性是不离无自性的自性。舍生死之外别无涅槃,舍烦恼之外别无菩提,舍染污之外别无清净,因此每一时刻克服生死烦恼的修行实践即是终极的涅槃解脱。



上一篇:海葬的意义...
下一篇:基督教哲学的生死观...
 

版权所有 © 三亚天边骨灰撒海服务中心  琼ICP备12002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