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L:0898-88550216、13398977918   会员登录  |   注册

 

孔林——世界上延时最久的家族墓地

作者:转载    发布于:2012-11-08 10:16:46   

 

孔林亦称宣圣林、至圣林,是埋葬孔子及其后代子孙的家族墓地,位于曲阜城北3里。现有坟冢10万余座,墓碑4003座,古树42000余株。建有林墙周长5591,林门享殿等古建筑116,历代石像生、石仪85,总占地面积200公顷。作为孔子及其后裔的专用墓地,两千多年来,孔林内的葬埋从未间断,嫡系子孙已葬至76,旁系子孙已至79代。

 

孔林修建历史溯源

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葬鲁城北泗上”,当时的墓葬形制很简单,“藏入地,不及泉,而封为偃斧之形,高四尺,树松柏为志焉”。弟子们于墓前以砖瓦砌成祠坛,并“各持其方树来种之”。弟子和鲁人从冢而居,以表达对孔子的尊敬和追念。

 

其后历代帝王为显示褒扬圣道,相继修坟植树,增拓墓园,添加建筑,设官守卫,孔子墓地面积不断扩大,使孔林扩展为世界上延时最久的家族墓地。

 

东汉永寿元年(155),鲁相韩救修孔子墓,冢前砖祠坛易之以石,石方三尺,纵横各七块,又于墓前造神门一间,东南建斋厅三间,形制初备。

 

汉末,孔林面积已有一顷,并有数百株相传由孔子弟子们亲手栽植的树木。此后,连年战乱,孔林也遭破坏,林内树木所剩无几,仅有五十余座墓葬。

 

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孝文帝幸鲁亲祀孔子,下诏栽种柏树,为孔子修饰坟茔,逐渐恢复孔林规模。

 

北宋宣和元年(1119),“有司请于朝,命工镌刻石仪,五年成峙于墓所”。宋人既刻石仪,墓道轴线也就正式形成。

 

金代,绕孔子祖孙三代墓添建围墙,增建亭殿、思堂等建筑。

 

元至顺二年(1331,五十四代孙、曲阜县尹孔思凯“以樵牧难禁,始作周垣,建重门”,于孔林周围创设围墙和两重林门。

 

明代,孔林面积扩至1800亩,并增建许多新建筑。弘治七年(1494),六十一代衍圣公孔弘泰重修享殿、林墙、驻畔亭,添建沫水左右二桥和二门城楼,增植桧柏数百株,奠定了孔林的主要布局。万历二十二年(1594,巡按连标、巡抚郑汝璧除修葺享殿斋室外,又在大林门之南神道上添建“万古长春”石坊和两侧碑亭,栽植神道桧柏数百株,最终完成了孔林神道。

清朝一代主要是扩大林地,对建筑有几次修葺。雍正十年(1732),享殿瓦色依庙工寝殿之制,改为黄色,并将宋宣和石翁仲移至孔银墓前,而以新镌之翁仲代替。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圣祖瞻拜孔子墓时,孔尚任以族众日繁、林内衬葬无隙、林外皆为版籍民田、欲扩不能为由,乞请恩准扩林,准奏后,将孔林向东、西、北三面各扩“一百五十五丈七尺,计地十一顷十四亩九分”,同时新修围墙14.5里,奠定了孔林的规模。

 

1922年,修葺了圣墓、碑亭、林门和红墙诸处。

 

新中国成立后,孔林受到国家保护,拨款维修。

 

孔林布局及建筑

孔林,从整体布局看,林门以长达1266米的神道与县城城门相连,神道的前段比较疏朗,建筑仅置文津桥、碑亭和石坊,神道平直,两侧桧柏龙干虬枝,夹道侍立,营造出一种古老而又庄严的氛围。

 

万古长春坊:国内为数不多的雕牌坊精品

神道中心矗立的“万古长春坊”,是神道中最重要的纪念建筑物,六柱五间五楼,石质,枋木结构,庑殿顶,檐下以座斗承托两层如意斗拱。明间匾额上两面皆正书刻“万古长春”四字。柱、枋高浮雕,花板浅浮雕。明间双柱各雕盘龙一,龙体卷曲,云纹缭绕,形态生动。明间额枋南雕二龙戏珠,北雕双狮滚绣球,次间雕双凤,稍间雕行龙,均采用剔地起突。枋柱立于须弥座上,前后以石鼓夹抱,抱鼓石上各立一石狮。坊下三条信道,前后各砌石阶三道。整座石坊造型稳重美观,是国内为数不多的石雕牌坊精品。

 

过万古长春坊,进大林门,就是孔林的正式大门了。这是一座三间五檀悬山的门屋,筑于高台上(台高110米),元至顺二年(1331)始建。

 

大林门正北三百米处是二林门,为孔林第二道大门,始建于明弘治七年(1494)。高大的墙垣将大林门、二林门围连成一个封闭内向的纵深空间,桧柏挺拔,红墙夹峙中为狭长甬道,顺着古柏、红墙,人们的视线集中在高耸的城楼上,崇敬、肃穆之情油然而生。

 

穿过厚实的二林门城洞,进入孔林,放眼望去,碑碣、墓冢林立,古木森森,芳草吐碧。折而向西,便是洙水桥坊与洙水桥,位于孔子墓轴线南端。洙水桥坊是孔子墓甬道的第一道大门。洙水桥桥面拱起如虹,遮住人们北看墓道的视线,以示墓室深藏。

 

享殿:孔林中级别最高的建筑物

过洙水桥,沿轴线前行,登墓门,墓门东侧有一院落,为思堂,是孔氏族人待祭更衣享馔之处。入墓门复为甬道,道平如砥,古木阴翳,两旁列石柱二,石兽四、石翁仲二。

 

甬道北端为享殿,是孔林的主要建筑,阔五间,深三间,大梁二十四柱,建于高砌砖石台基上。明弘治六年(1493)创建,现殿为清雍正十年(1732)重建,屋面改施黄琉璃瓦,是孔林中级别最高的建筑物。殿内方砖铺地,细磨打蜡,中设大供案一台,安置于屏风之前,屏风与供案均绘金龙,祭祀时由屏风后转入。孔子子孙每年在这里举行祭祀活动。

 

过享殿,入墓园,即为孔子墓地。墓地呈不对称形状,有墓垣周绕。经墓垣东侧进入墓地,中偏北排列着孔子及其子孔鲤、其孙孔彶墓,孔子墓居西,孔鲤居东,孔彶墓居孔子墓南稍东,其子孙后裔世代茔葬所形成的宏大墓葬群就分布在墓垣四周的林地中。

 

孔子墓西侧建有“子贡庐墓处”,灰瓦砖房三间,一门两窗,五檀硬山建筑,原室内设神龛一座,现已无存。当年子贡庐墓时住的是茅草庐棚,而今存之建筑是明嘉靖二年为纪念子贡在此庐墓而建,明崇祯、清晚期均重修。堂前有“子贡庐墓处”石碑。

 

随着孔氏后裔子孙附葬者的不断增加,孔子墓园面积也随之不断扩大,延续至今达二千四百余年。孔子后裔不断提高墓葬规格,树碑立碣,建牌立坊,镌造石仪,名士显宦纷纷篆额题文,进一步丰富了林墓的文化意义。后人还不断栽植佳树名木,使孔林最终成为保存树木四万余株、坟冢十万余座、碑刻四千余通的大型人造园林。

 

孔林墓葬及名人墓

孔林内各时期墓葬的分布都有一定的规律性:

从墓碑看,汉代墓葬位于孔子墓周,南北朝至唐因无墓碑难以确定其位置,宋代墓葬位于孔子墓西,金元再西,明代再西至西北,清代向东、西、北三面展扩。元代建孔林周垣以前,汉、唐、宋各代墓散布在距孔子墓约一里的范围内。元代的四座衍圣公墓集中分布在西北角。明朝共有九代十座衍圣公墓,全集中在西北角,逐代自东往西,斜向依次排列。清康熙时,大扩孔林,达到现在的规模,除六十五代衍圣公仍葬在林北原明朝孔林范围之内以外,其它十一代衍圣公墓都分布在东北角,六十代以后的全在新开拓的林地之中。其它非嫡系后裔的墓群分布多以宗户自成范围,清代和民国的墓群更是遍及全林。

 

孔林内的墓葬分布和埋葬有其独特之处:

首先,林地的不断扩建,为历代入林埋葬者提供了场所,使其形成一处面积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家族墓地。

 

其次,林内涵盖了历代埋葬者所遵循的埋葬习俗,为我们了解和考查历代的墓葬制度提供了依据。

 

另外,林内的地上地下保留了大量的与丧葬习俗有关的建筑与石刻等,为我们直观了解历代的埋葬历史提供了实物资料。

 

孔林作为家族墓地延续了两千余年,大大超过了历代帝王的陵墓。中国历史上最长的封建王朝也不过几百年,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朝代的更替,历代帝王陵墓大多遭到后世破坏。而孔林因孔氏家族备受恩渥而得以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林内墓冢各种葬式的安排、墓葬之间的排列分布、不同世系之间的墓主位置、墓上建筑及石仪的增减等等,从不同层面形象地反映了中国古代墓葬制度中“视死如生”的习俗。

 

孔林石刻

孔林内历代所存墓碑除汉碑移入孔庙外,地面上保存有宋、金、元、明、清、民国等各代墓碑和谒陵题记刻石四千余块,其中不乏名家手笔,如吴宽、李东阳、严嵩、翁方纲、何绍基、康有为等的作品,还有石人、石马、石兽、望柱、供桌等汉宋、明、清石刻艺术品数百件,为表彰儒家思想、满足祭祀需要的门、坊、享殿、碑亭等明清木、石建筑二十余座。从文献记载看,孔林地下还保存有大量的墓志。孔林碑刻既有墓碑,更有大量的帝王将相、文人学士的谒林碑和修林记事碑,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学和书法艺术价值。

 

孔子墓群的四周,分布着历代衍圣公以及凡可入孔氏宗谱的后裔子孙的墓葬群,坟冢累累,碑石如林,石仪成群。因年代久远,除三代墓世代祭祀不绝,仍保持着完整的墓、碑、祠坛和神道石仪之外,四代至七代墓只知其大致方位,已无碑碣可考。七代以下至四十一代后裔的墓地更无迹可寻。只有四十二代以后的墓地还可找到其中的一部分。元、明、清三代的保存基本上完好。

 

孔林内除碑刻外,还拥有大量珍贵的石刻文物,历宋、明、清各代,主要有石人(翁仲)、石马、石羊、石虎、石豹、石望柱等墓前石仪,又称石像生。石像生是指古代在陵墓前建置的石雕像,谓其形状如生也。实际是模仿死者生前所用仪卫,作为死者侍从仪卫,并增加一些祥瑞性禽兽以作点缀。

 

孔林墓门后的甬道上就有这样的石像生,其中两对石兽,一对为文豹,另一对为角端。文豹微笑侧首坐立,角端形态温顺,仰首卧地,传说这些神兽神通广大。这些石雕立于宋宣和五年(1123),均出自能工巧匠之手。

 

甬道旁另两对石雕,一对为望柱,另一对为翁仲。望柱是八棱石柱,与孔林内的另一种石雕华表有明显区别,华表中间带云朵,望柱却直插云端,二者作用相同,都象征着通往天门,是亡灵升天的必经之路。翁仲一文一武,相对而立,文者手捧笏板,武者手按宝剑。其实翁仲本为秦始皇手下一员武将。据记载,他本姓阮,名翁仲,身长一丈三尺,异于常人。出征匈奴时,作战英勇,所向披靡,死后铸像立于咸阳宫司马门外。此后,就通称墓前石人雕像为翁仲,后人多在墓前立文武翁仲一对,用以镇守墓茔。现孔林享殿前的石翁仲为清雍正十年(1732)刻制,原翁仲于同年移至孔彶墓前。

 

林内另有明代石仪八组,清代石仪十组。所雕石人或温文悠闲,或神态威严,石马或瘦弱而神健,或肥硕而温顺,形象生动,对研究中国古代石雕工艺具极高价值。这些石仪散布于孔林各个角落,与石碑、古树交相辉映,形成孔林内动与静、远古与现实的对照。置身其中,使人不自禁地感慨人世之沧桑。

 

孔林古树名木

孔林内生长着四万余株各类古树名木,是曲阜古树名木最集中、数量最多的文物景区。千年古树是历史馈赠给我们的活标本,活文物。

 

孔林内栽植树木,始于孔子弟子庐墓植树,“弟子各以四方奇木来植……鲁人世世代代无能名者”,时至今日,一些树种仍有不知名者。

 

现存最古老的名树,相传为孔子弟子子贡的“手植树”,原树已毁,只有根节位于享殿后。经历代长期栽植衍生,至南北朝时期已初步成林。明清两代孔林内不断扩林种树,使林内树木有了较大的发展。清道光二十八年(18471215日,经林头、林役“各按方界”,“挨次遍查数目,查得红墙内并五界,以及神道一切大小树株,总共17285株”,并造册上报。这是孔林历史上树木数量最多的记载。

 

“古柏森林聚虬龙,石麟含笑坐春风。

祖孙三代封三垅,洙泗同源水一泓。

遗爱在人存槁楷,后凋垂世仰青松。

史迁自叹低回久,我亦逢人问泮宫。”

置身于苍莽的孔林之中,郭沫若先生道出了后学对先圣的追慕之感。



上一篇:旧中国殡葬礼俗的落后性...
下一篇:魔鬼守着的一千口棺材 ...
 

版权所有 © 三亚天边骨灰撒海服务中心  琼ICP备12002768